close
食物,乳糖,味道,成分,消化道

提問: 經常放臭屁怎么回事?請附上相關解決方案。 問題補充: 本人二十周歲,經常放臭屁,是身體出什么問題了嗎?飲食跟以前類似,無太大差別。 医师解答: 一肚子的氣 在你喝水吃飯的時候,不知不覺地同時也在咽氣:每次吞咽同時要咽下大約2~3毫升的空氣。咽到體內的空氣必須找到一個出口排出去,不然你就要氣炸了。你也許以為它們既然比重很輕,會逐漸上浮,從口腔排出去。其實不然,由于消化道的蠕動,咽下去的氣將會隨著食物逐漸地往下排。如果蠕動停止了,氣倒是會試圖上升,但是由于消化道的迂回曲折,還是會被堵住,不會跑太遠。 吞進去的空氣中有一部分,特別是其中的氧氣,會被消化道管壁上的毛細血管吸收。等空氣抵達大腸時,剩下的主要是氮氣了。但是在胃、腸內發生的消化食物的化學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,與剩余的空氣混合在一起。在胃、腸蠕動過程中,氣體比其他成分更容易移動,小氣泡會相碰融合成大氣泡,大氣泡最終抵達直腸,隨著肛門括約肌一陣顫動,“噗”地排出體外,聲音的大小取決于氣體的量、排出的速度和括約肌的緊縮程度。這種氣體的成分主要是氮氣和二氧化碳,如果沒有摻雜其他成分,就不會有味道,所以常言道:“響屁不臭。” 常言又道:“臭屁不響。”這些量比較少、通常少到不足以產生聲響的氣體不是來自吞下去的空氣,也不是來自消化反應產生的氣體,而是大腸中細菌在發酵、分解食物殘渣時產生的。細菌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多種氣體,包括二氧化碳,它沒有味道,也是空氣的成分;氫氣和甲烷,它們也沒有味道,但是可以燃燒;含硫的氣體,它們就有味道了。 那么有味道的氣體都有哪些,含量如何呢?一直到1998年,才有科學家定量地研究這個問題。美國明尼阿波利斯退伍軍人事務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用直腸管收集16名健康者排出的氣體。為了確保能排出有味氣體,他們在前一天晚上和當天早上各吃了一頓200克斑豆,當天又吃了15克乳果糖。收集來的氣體先用色譜和質譜儀器分析其成分,然后讓嗅覺敏感的人評定其發臭程度。結果表明,主要的發臭成分是硫化氫,聞起來像臭雞蛋;其次是甲硫醇,聞起來像爛菜葉;再次是甲硫醚,由于量很少,實際上聞起來還有點香。 即使你不吃不喝,也無法杜絕肚子里的氣。大腸中的氣有很小一部分既與吞下的空氣無關,也與吃下的食物無關。腸壁脫落的死細胞,以及粘液中的粘蛋白,都會成為大腸中細菌的食物,然后就會有氣體產生。當血液流經腸道時,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會泄漏出去。 在任何時候,一個健康人的胃、腸內都有大約150~500毫升的氣體,其中大約三分之二是咽下的空氣,三分之一是細菌產生的。如果得了某些疾病,氣被堵住排不出去,就會越積越多,有的腸梗阻患者體內甚至能積存3500毫升氣體。一個健康人每天要從肛門排氣7~14次,釋放氣體總量200~2500毫升。男人排氣的次數和量比女人多,這可能是因為男人進食比較多。但是女人產生的氣體中有味道的部分比較濃,彌補了其量少的短處,扯平了。 為了減少排氣,你也許會想到在進食時注意不要咽下空氣,這么做的結果實際上會更糟糕,越是有意識地想要避免咽下空氣,咽下的空氣的量反而會越多。比較可行的辦法是避免或少吃某些食物。被大腸細菌發酵分解從而產生有味道氣體的食物殘渣,是食物中人體無法消化的部分,特別是糖類,例如纖維素、低聚糖。一般來說,排氣的量與膳食中的纖維素的量密切相關。如果你避免吃高纖維食品,就能減少排氣。但是高纖維食品有益健康,長期吃缺乏纖維素的食品,會導致便秘,并增加患直腸癌、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 另一種減少排氣的方法是吃藥。例如,在飯后服用二甲基硅油。它并不能減少氣的量,但是能讓吞到胃里的空氣迅速地融合成大氣泡,然后通過打嗝從上面的通道排出去。當然,它對在大腸中才產生的有味氣體無效。要減少有味氣體,可在吃豆類、全谷等含低聚糖較多的食物之前服用β-半乳糖苷酶制劑。人體本來沒有這種酶,所以消化不了低聚糖,都留給了大腸細菌去處理。服用了它,就可以減少細菌的食物,從而減少氣體的產生。有一些人體內缺乏乳糖酶,消化不了牛奶中的乳糖,這些乳糖到了大腸,被細菌分解,也會產生大量的氣體,并能導致腹瀉。這些人在喝牛奶之前服用乳糖酶制劑,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。 排出體內氣體是人體正常功能的一部分。在做了腹部手術之后兩、三天,醫生會詢問患者是否開始排氣,如果排氣了,就意味著消化功能恢復,可以開始進食了。這個人人天天都有的正常生理現象在各個文化中卻被賦予了貶義,甚至還叫人“不許放屁”,就未免管得太寬了,他自己就做不到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iongo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